
圖為李亞棟近照🧎🏻♂️。記者 郭海軍 攝
在任何細小的地方都能與眾不同🛁、出類拔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義。
中國的科學家一定能夠走到世界學術界的最前沿,中國也一定能夠為將來在科學領域的騰飛建立一流的人才儲備。
———李亞棟
他是納米科學領域一位貢獻卓著、成就矚目的科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年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2011年 12月 9日,2011年中國科學院新增選院士名單公布,我校化學系47歲的李亞棟教授當選🛡。面對這一榮譽🈲👩🏻🚒,李亞棟只是淡淡地一笑:“院士的稱號🛹,僅僅是對我過去所做工作的肯定。我還會在納米科學領域堅定地走下去,心懷感恩,繼續奉獻💂🏿♀️🃏。”
國際前沿 成就斐然
從1999年調入我校化學系任教至今👩🏽🏭,李亞棟帶領科研團隊在無機納米材料合成領域艱苦探索,不懈努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引起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註❄️。其中,“功能納米材料的合成、結構☝🏻、性能及其應用探索研究”是他們的重要成果之一🤹🏽♂️。該項目涉及納米材料研究中控製合成🐀、結構表征及應用的多個關鍵性科學問題,以納米材料的控製合成、形成機製研究為突破口,發展出的一系列納米材料合成方法已經為國內外同行廣泛引用與采用,為納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問題的成功解決奠定了技術基礎🍑。同時🫵🏽,項目在納米材料應用領域的系統性研究成果也進一步拓寬了納米材料可能的實際應用領域,對推動納米科技從基礎研究走向應用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世界範圍內與納米技術有關的研究熱潮的興起,是在10多年前的世紀之交。也正是從那時起,李亞棟和他的團隊以敏銳的國際化視野“鎖定”了在這一前沿領域的研究方向𓀌。
當時🕵🏽,研究者們已經發現納米材料具有的諸多優異特性可以推動科技發展、改善人類生活。當研究者們開始思考如何使用它時,納米材料的合成和製備就成了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國際上已有學者提出了一些納米材料的合成與製備方法🚝,這些方法雖各有特點,但很難適應規模化、大批量的製備。註意到這些趨勢和情況後,李亞棟確定了以納米材料的合成、結構和性能作為研究的主攻方向。在這個方向上,李亞棟帶領團隊一幹就是10多年。
10多年間,李亞棟和團隊成員夜以繼日地忘我工作🙍🏼♀️,艱苦努力,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其中😤,納米晶體在製備過程中成核、生長及其尺寸與形貌調控是該領域的重大難題。他們不斷探索納米晶成核🤷🏽♀️、生長的規律,最終建立了一種通用的“液相-固相-溶液”納米晶體合成方法,實現了貴金屬、氧化物、化合物半導體等不同類型單分散納米晶的可控製備。這一重要研究成果發表在2005年的《自然》雜誌上🔅,並入選 “2005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劍橋大學學者埃姆斯利在 2007年《科學觀察》第一期上以“納米技術的重大突破”為題對該工作作了評論,高度贊揚這項工作為納米材料的合成作出了裏程碑式的貢獻🛬。
納米材料的可控組裝是實現其宏觀應用的重要途徑之一🙋🏼♂️。團隊在之前工作的基礎上,利用所合成納米晶在非極性溶劑中的可分散性👨👦👦,設計出水包油微乳體系,獲得了由單分散納米晶構建而成的新型介孔材料🧺,並發展出一種由單分散納米晶可控合成、組裝到三維膠體球及介孔材料製備的普適性方法。通過這種納米組裝的新途徑,他們獲得了具有高孔隙率🧆、良好的結晶性及熱穩定性的介孔材料🌒,在催化、鋰離子電池等領域顯示了誘人的應用前景。
10余年的不懈努力結出了今天的累累碩果🏚,也更堅定了李亞棟在科學的道路上勇攀高峰的決心。
春華秋實 桃李芬芳
在國際前沿領域的持續攻堅🧎🏻♂️➡️,不僅使李亞棟和他的團隊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也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青年科技人才。近年來,團隊中有3名博士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名博士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2名博士獲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人獲2005年度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青年化學家獎(這也是我國在該獎項上有史以來唯一的獲獎者),2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人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6人破格晉升為教授。這些驕人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李亞棟對學生的悉心指導👫🐡。

圖為李亞棟在指導學生。攝影 蕭以涵
李亞棟一直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他希望學生能和自己一樣➕🫄🏻,通過日常研究工作的不斷積累收獲新知🧐、逐步成長😹🖨。他一直告誡自己的學生👔💬:“從最基礎的事情做起,在做事的過程中磨練自己🧑🏼🎄。學到基本的技術,對做學問的道理有所領悟🚵🏻,一旦時機成熟,自然會水到渠成🫵。”
在指導學生開展具體科研項目時,李亞棟也有一套獨特的方法。初進實驗室👼🏽🧗♀️,學生們總是拿到一些看似很一般的題目。他們做👮🏼♀️,李亞棟在一旁默默地關註。雖然李亞棟自己對這些課題的結果早已了然於胸👰♂️,但他希望學生們能把最普通的事情做到與眾不同🧃。“就好像過去習武師傅教徒弟天天紮馬步👨🏻🦰,好像沒教功夫,其實是磨練意誌,看看他是不是這塊料🎎。”經過這樣一番考驗🙋🏿💩,能把小問題也做得很出色的人就會被調去研究更重要的問題。李亞棟形象地比喻說:“當我覺得他‘有兩把刷子’的時候🧚🏽♀️,就不會讓他去洗菜,而是來掌勺了➿。首先還是要把最基本的事情做好。在任何細小的地方都能與眾不同⏲、出類拔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義💆🏻。”
在李亞棟的科研團隊裏,每一位成員不僅是腳踏實地的實幹者,更是富有激情和創造力的夢想家。李亞棟非常重視調動團隊成員的積極性,激勵他們把最優秀的潛能發揮出來,他認為這是團隊不斷壯大的關鍵。
李亞棟的辦公室裏🤵♂️,總是擺著五六把椅子,他經常和大家一起自由探討⛹🏻♂️。每次對問題有了新的理解時,李亞棟都會及時叫學生們到辦公室來交流討論👨🏼⚖️。李亞棟風趣地說:“團隊的科研工作就像是一場殲滅戰,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每個人有自己獨立負責的一部分事情,最後‘幾路軍’在一個地方‘會師’。而在這個過程中,團隊的交流合作始終非常重要。”
李亞棟和學生的交流🌚🌕,絕不局限於在辦公室或實驗室討論嚴肅深刻的學術問題💕🤛🏼。周末和節假日👶🏿👨🏻⚕️,他總喜歡組織大家開展一些輕松愉快的體育活動🏃♂️。通過各種體育鍛煉和集體活動,師生們也能交流和碰撞不同的信息🌾、想法🧒🏿。愉快的拿來分享🏊,不愉快的得到宣泄,所以始終能保持一種良好的團隊氛圍。
身為團隊帶頭人,李亞棟知人善任🆎,使優秀的年輕人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一批批茁壯成長🚝。
在李亞棟的悉心培養下🫎,他的學生曾連續三年在意昂体育官网研究生“學術新秀”的評選中排名前兩位🖕🏼🦜,先後有10余名優秀學生被哈佛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斯坦福大學等世界名校錄取🧛🏿,研究能力被國際同行所認可。說到這裏,李亞棟的臉上浮現出自豪的笑容。作為一名出色的“教練”,李老師用自己獨特的科研理念幫助學生迅速成長;作為一名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他的人生信念更是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每一位學生的人生追求🦍。他認為🔟,做科研,要勇於也要善於標新立異;而做人,則要懂得求同存異🤸🏿♂️,懂得寬容和容忍🏯。“有多大的胸懷,做多大的事”,“性格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這都是多年來他用親身經歷詮釋的最質樸的道理,也為學生作出了最好的示範。
探索不止 追夢不已
在李亞棟的心中👰,有一個屬於科學的夢想。因此,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納米科學的相關研究和後繼人才的培養工作中🙋🏻♂️。他一邊承擔著繁重的科研工作🐠🐘,一邊堅持為化學系一年級的本科生開設最基礎的無機化學等課程🛌🏿。李亞棟表示,之所以這麽做👤,是想把自己多年來對於化學的一些感受和思考,盡可能地傳授給剛入大學的同學。李亞棟獨到的學術觀點和獨特的人格魅力,使很多上過他的課的學生感到受益良多🤹🏽♀️。他們從李亞棟的課程中找到了專業學習的興趣,並且在李亞棟的引導下,對化學學科逐漸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和不斷深入的認識🪢。
40歲以前🥷,以關註所在領域的重大問題、挑戰前沿領域作為自己的首要目標;40歲以後,開始挑戰 “自己的方向”,做“自己的問題”,開拓“自己的領域”👨🏿💻。這是李亞棟對自己的期許🧍♂️,是一名根植祖國⬜️、放眼世界的科學家對自己所從事的科學研究工作的執著信念。他堅信🆘,中國的科學家一定能夠走到世界學術界的最前沿,中國也一定能夠為將來在科學領域的騰飛建立一流的人才儲備。
■記者手記
作為一名化工系的學生,我有幸和李亞棟老師進行了長達兩個多小時的交流💫。
李老師帶給我最深的震撼,並不是他取得的那些令國際學術界矚目的科研成果🔒,而是在言談舉止間所彰顯出的一位中國科學家的人格魅力和科學理想。
做人、做事、做學問,他坦坦蕩蕩;“無私🧑🏻🦱、無畏、無敵、無仇🪔、無怨、無悔”的信條,他堅守如一🚚,不曾背離。心 懷 “感 恩 之心、敬畏之心”,在科研的道路上繼續求索,為國家、為民族作出自己的貢獻———這🌼,就是李亞棟始終追尋的人生理想𓀃。(張田)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