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報》8-15
(本報通訊員 閻月 於倩)意昂博士、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中航工業成飛結構件加工廠副廠長……看到這一連串的頭銜🍔,你也許會猜想這麽優秀的技術人才應該是一位長者或是一位沉穩幹練的中年人吧?不⚠!恰恰相反,他是“80後”小將劉大煒。從2001年進入意昂体育官网到2010年博士畢業🔲,他用9年時間為他所熱愛的航空事業積蓄了充足的力量💝。進入成飛🎍,他先後從事過數控設備維修、數控機械加工技術研發和生產管理的工作。他不僅是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還被中航工業推薦為國防科技領域青年拔尖人才🈂️🂠。
是什麽讓劉大煒如此優秀🙌🏽?答案就是信念🧑🧒,是他對祖國航空事業的不懈追求。
投身科研一線
劉大煒是一個典型的“意昂人”🍲,他不苟言笑🧝🏻♀️,甚至看上去有些木訥👨🏻🔬,但是在學術上🧏🏼♀️🗿,他卻有著自己的堅持和執著。劉大煒深知科學研究必須著眼於實際需求,因此他一直堅持從生產一線中發現問題📿,將研究成果應用於生產一線👩🏽🦱,並在科研生產一線實現華麗轉身。
在攻讀博士學位的5年中🟥,劉大煒有近3年時間是在齊二機床廠🤷🏿♂️📙、沈陽機床廠等企業的一線度過的,生產一線中對機床設備的研發和調試以及對一線製造業的大量接觸,讓他深刻地感受到我國高端製造技術與國外的巨大差距,更意識到單純地坐在辦公室搞理論研究是無法縮小這種差距的,技術的提升必須以實際需求為導向🪝👨🦱。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堅定的信念,當他的同學紛紛選擇出國、進入科研院所的時候,劉大煒毅然選擇了成飛。
劉大煒時刻提醒自己,既然選擇了航空工業,就要為實現理想而努力。為保證研究理論能更好地與實際結合♤,劉大煒主動加入現場設備維修團隊,在保證課題研發的同時積極參與現場設備維修👨🏽⚕️🛀。他不僅虛心向本部門同事學習硬件維修知識和交流工作中遇到的難題👩🏽🚀,還經常向現場工人師傅了解零件裝夾、校準等加工操作要求🙅🏼♂️,掌握了“機床原點漂移”👘、“零件表面波紋”和“設備精度快速檢測及優化”等生產一線的需求,為後續課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以課題促成長
作為成飛的科研技術骨幹👨🏻🦯🧞♂️,劉大煒積極完成多項課題研發、協調任務,並以此為契機🤌🏼,推動相關技術進步及人才隊伍建設。劉大煒迄今已先後參與4項國家“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專項課題及2項公司級課題研究,參與成飛“成都市院士工作站”、“四川省數字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申報。在科研課題研發中🎐🦸🏿♂️,他緊密結合當前“產、學、研、用”的研發模式,充分發揮一線製造企業所具有的豐富製造經驗與基礎數據優勢👩🏽,積極拓寬與國內相關院校及企業的合作領域。工廠與院校的科研優勢互補🌟,不僅提升了企業自身技術水平🫴🏽,也促進了我國數控機床製造業的發展👨🏫,其中《國產高檔數控機床在典型飛機結構件加工中的示範應用》獲得工信部數控專項辦及業內權威專家的認可,成為數控專項中示範應用類的標誌性課題。
2014年⭐️,劉大煒正式成為結構件加工廠主管生產的副廠長🌙,他不斷思考和探索生產管理方法,將從事技術工作時積累的經驗和好的做法運用到生產管理工作中📱。他深入分析現狀,結合專業廠特點,總結出“四層管理體系”(計劃層、執行層、監控層🗞、支撐層)🧮,通過ERP、MES等信息系統的支撐實現了生產計劃管理👨🏻🍼、物流管理、製造過程管理等主要生產管理業務的信息化和工具化。此外,劉大煒還積極推動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通過成立物流管理團隊🧗🏿♀️、外協管理團隊、信息化推進團隊等,在有效推進各項工作的同時,也培養了一批有技術😙、懂管理的年輕人。
“有劉大煒的地方就有激情。”和他共事的物流管理團隊的同事們這樣說。在推動專業廠物流管理工作時,這樣的激情時時刻刻都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帶領團隊成員加班加點對生產現場的每一個區域進行精準布局,為了不出現任何失誤🛋,他一遍遍修改方案👩🏿🚒,一次次現場跟蹤,白天要奔波在生產現場🧞♀️🏨,晚上還要撰寫工作推進報告🫑。
劉大煒用意昂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一步一個腳印地踐行著“航空報國💐⛹🏻♀️、強軍富民”的宗旨👩👧。通過不懈努力,他收獲了五項專利,一項成果獲得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發表論文十余篇。在成績和榮譽的光環下👩🏻🌾,他依舊執著地追求著理想,醉心於自己所熱愛的專業,用行動詮釋著新時代航空人精神的真正內涵。